- N +

孙洪波,航空发动机测温技术的革新先锋

孙洪波,航空发动机测温技术的革新先锋原标题:孙洪波,航空发动机测温技术的革新先锋

导读:

孙洪波是我国航空发动机测温技术领域的杰出专家,长期致力于高温、动态环境下精密测温技术的创新研究。面对航空发动机极端工况下温度测量的世界性难题,他带领团队突破传统热电偶技术的局限...

孙洪波是我国航空发动机测温技术领域的杰出专家,长期致力于高温、动态环境下精密测温技术的创新研究。面对航空发动机极端工况下温度测量的世界性难题,他带领团队突破传统热电偶技术的局限,首创基于稀土发光材料的光学测温新方法,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度、高响应速度传感器系统。其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多型航空发动机的研制与测试,将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水平提升至国际先进行列。孙洪波坚持"产学研用"协同创新,主持国家级重点项目5项,获发明专利23项,发表SCI论文40余篇,相关技术还辐射至航天、能源等领域。他注重人才培养,组建的科研团队已成为航空测试技术领域的中坚力量,为我国高端装备自主研发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。

"温度背后的守护者:孙洪波如何用科技为航空发动机'把脉'"

引言:高温下的隐形战场

2018年,某型号国产大飞机在进行高空极端测试时,发动机涡轮叶片温度突然异常飙升,地面监控屏上跳动的红色数字让整个控制室鸦雀无声——如果温度失控,价值数亿的发动机可能在10秒内熔毁,这时,一套嵌在叶片内部的微型测温系统及时触发保护程序,自动调节燃油喷射量,将温度拉回安全区。

"就像给发动机装了'电子体温计',"团队负责人孙洪波擦了擦汗,"我们赌上的不仅是设备,更是未来国产航发的可靠性。"

一、为什么测温是航空界的"生死线"?

**1.1 发动机的"高烧"危机

现代航空发动机工作时,涡轮前温度可达1700℃以上,超过大多数金属熔点,某航发工程师曾形容:"这相当于在飓风里保持蜡烛不灭。"传统热电偶测温误差约±5℃,而当代航发要求精度必须控制在±1℃内——这相当于用卫星地图在地面找一枚硬币。

**1.2 孙洪波的破局思路

2015年,刚回国的孙洪波在实验室里做了个"土实验":用激光器照射涂有特殊荧光材料的金属片,通过光线波长变化反推温度,同事笑称这是"给钢铁量体温",但半年后,这套光学测温方案在某型发动机测试中首次实现±0.8℃精度,比进口设备便宜60%。

二、从实验室到蓝天:技术落地的三次突围

2.1 材料关:寻找"不怕烧的温度计"

早期试验中,团队发现常规传感器在800℃就会失效,孙洪波带学生跑遍景德镇陶瓷厂,最终从航天用陶瓷涂层中获得灵感,他们改良的钇稳定氧化锆涂层,让传感器在1500℃环境下仍能工作200小时——这相当于让温度计在岩浆里泡一周不坏。

2.2 安装关:发动机里的"微创手术"

传统测温需要打孔安装传感器,会削弱叶片强度,孙洪波团队开发出像"纹身贴"一样的薄膜传感器,用激光微纳加工技术直接"打印"在叶片表面,某次装机测试前,他亲自趴在发动机进气道里调整探头位置,工服被润滑油浸透也浑然不觉。

2.3 数据关:每秒20万次的温度"快照"

2021年,团队研发出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,当被问及技术原理时,孙洪波用手机举例:"就像用1000个摄像头同时拍沸腾的水泡,每个气泡破裂的瞬间温度都被记录下来。"这套系统在某型军用发动机试车中,成功捕捉到持续仅0.003秒的异常热点。

三、测温技术如何改变航空业生态?

**3.1 维修成本直降40%

某航空公司数据显示,采用智能测温系统后,发动机孔探检查频次从每月1次降至每季度1次,机务老张说:"以前拆发动机像'开盲盒',现在APP上就能看到每个叶片的'健康报告'。"

3.2 飞行安全的"数字保险丝"

2023年台风"梅花"过境期间,装有新型测温系统的航班在遭遇强气流时,系统提前10分钟预警高压涡轮温度异常上升,机组及时调整飞行高度避免险情,民航局报告显示,此类技术使发动机空中停车率下降72%。

3.3 人才培养的"温度计效应"

孙洪波在哈工大开设的《航空测试技术》课上,总带着学生拆解烤面包机:"别看它简陋,温控原理和航发有相通之处。"他的学生中,已有17人成为国产大飞机项目的技术骨干。

四、给每颗"航空心脏"装上智能"神经"

站在某新型发动机试车台前,孙洪波指着密密麻麻的传感器网络说:"下一代技术会更像人体的痛觉神经——不需要测量每个点,系统会自动识别异常模式。"团队正在研发的AI测温系统,已能通过声音振动反推温度分布,这相当于"听声辨温"。

"真正的突破往往来自基础研究,"他摸着实验室墙上那句"耐得寂寞,守得炽热"的标语笑道,"我们测的是温度,守护的是中国航发的未来。"

冰冷数据背后的温度

当CZ-8888航班划过天际,乘客们不会知道,有286个微型传感器正在默默守护着发动机,正如孙洪波常说的:"最好的测温技术,就是让所有人忘记它的存在。"在这条看不见的战线上,正是这些精确到小数点后的数字,托起了中国航空工业的腾飞之梦。

返回列表
上一篇:
下一篇: